订阅
江苏理士蓄电池 这几天,靠嘴吃饭圈添了一名新秀。 又一个像徐志胜那么普通,那么自信,那么幽默,又有着该死的才华的男人出现了。 “中关村周杰伦”“西安兵马俑”董宇辉,彻底火了。 这个打工人一夜爆红,不仅让新东方直播业务出圈,直播间粉丝翻十倍破千万。 还以一己之力拉高新东方的股价,一周内爆涨超6倍,市值两天就已经飙升60亿。 这董宇辉,好大的本事。 出于好奇,飘钻进董宇辉的直播间观摩了好久,发现,这个男人是真的有点有趣。 但是今天,我却不忍夸他。 因为,一个画面击中了我。 董宇辉提到往事时潸然泪下。 “现在都没有解散那个群,虽然没有人发消息…他们那么好……挺想他们,等新东方好的时候把他们再接回来。” 工作人员温馨提醒,我们卖书吧。董宇辉抹干眼角的泪,说了一句:对,我们开始讲书吧,对不起大家。就是这一抹泪,让我越看,越不忍心赞美董宇辉 董宇辉最出圈的地方,自然是他对大多数主播的降维打击——这里有着一股浓浓的文化人味道。卖个大米,就从美索不达米亚讲到华夏文明的水稻;也能说出关于我卖米的三重境界;卖个农产品,从苏东坡、李白杜甫讲到苏格拉底和黑格尔。怪不得有人说:他卖的哪是大米啊,是在升华我的灵魂啊! 双语切换,当你以为他在上语文课时,他却给你免费教英语。卖《小王子》,猝不及防就是双语金句。 有人因为听着他的直播,再看着他手里的那只虾。瞬间感觉连虾的眼睛,都充满了智慧。果断下单一箱大虾,吃了说不准能变聪明点呢。 但,董宇辉只是靠脑子和嘴皮征服人吗?他的直播间给我最大的感受,其实是对精神价值的肯定。多少人表达不出的人生感悟,他娓娓道来,仿佛跟你来一场心灵按摩。卖《月亮与六便士》时,他说:“多少人只是抬头看了一眼月亮,就继续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。我不是让你当一个不靠谱的浪子,而是让你在俗世中也不要忘记眼中的星光。”当大多数人跟你说六便士很重要时,只有董宇辉悄悄地跟你说:“六便士很重要,但月亮更重要。”卖大米,他还原物品产出的诗意画面:“我没有带你去看过长白山皑皑的白雪,我没有带你去感受过十月田间吹过的微风,我没有带你去看过沉甸甸地弯下腰,犹如智者一般的谷穗,我没有带你去见证过这一切,但是,亲爱的,我可以让你品尝这样的大米。”卖鲥鱼,他描绘的,是一个美丽而激励人心的场面:”当你背单词的时候,阿拉斯加的鲟鱼正跃出水面;当你算数学的时候,南太平洋的海鸥掠过海岸;当你晚自习的时候,地球的极圈正五彩斑斓,但少年,梦要你亲自实现,那些你觉得看不到的人,和遇不到的风景,都终将在生命里出现。“ 卖玉米时,从中文说到英文,从童年时的夏日乘凉,说到曾经在身边的爷爷奶奶,再说到现在成年人苟且着的心灵。每一句话,都在挠你的心。繁星点缀,树叶沙沙作响,那时候你年轻,头也不疼,颈椎也不疼,也不会在睡醒失眠的夜里辗转反侧,也不会在睡醒的早上感觉头昏脑胀,那时候你爸妈还很健康,他们年轻,平安喜乐,爷爷奶奶也陪在你身边。一句“你其实不是想玉米,你是想当年的自己啊”。大家含泪下单。 董宇辉在卖东西外,也经常和大家唠嗑。才知道,在他的直播间里有着这个社会的众生相。 来源|界面新闻有人在疫情下经历团队解散,从他身上得到共鸣—— 有人在人生低落时期,从他的直播中看到了人生的希望—— 有人,把他视作了闪闪发光的偶像。 董宇辉在采访中说,你真觉得是董宇辉让这么多人来听吗?他看得很清楚:「大家是想要寻找内心的平静,仿佛在我身上,看到了另外一个平行时空的自己」。 更精辟的一句形容是:「受尽了苦难,但依然初心不改」。你能看出,他也这样相信人生。他说的不是俗套的鸡汤,而是他的人生。 在董宇辉的直播间里,有诗与远方,乡间的水稻,树荫下的乘凉,阿拉斯加海面上跃起的鲟鱼。这种超越日常的浪漫,就像为日常之苦包裹了一层温暖的糖衣。让人带着新的希望,品尝下去。这样的浪漫叙事,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,是一种新的生命力。当董宇辉出圈后,他成为了很多人眼中的励志故事主角。就连董宇辉的人生,也无形之中一起参与了这个完美鸡汤故事共振。他经常这样形容自己——“我就是一个农民的孩子,如你我一样在大城市努力奋斗的年轻人。” 出身贫苦。董宇辉的爸爸是一个农民工,他形容,就是扛着袋子,背着被子,在火车站里被推来推去的其中一员。他的成长,也浸满生存之苦。从大一下学期就开始养活自己,因为当时家里还有弟弟要读书。大学时做导游带着外国人游西安,日晒雨淋,这是很多同学都不愿意做的工作。大冬天的一个夜里,下班后两点多才回到宿舍,宿管阿姨还不给他开门。他只能从郊区的学校,走了一晚上的路走到西安市区,一晚没睡,第二天继续带着外国人游兵马俑、大雁塔......如同很多穷孩子从小想的,是如何靠着自己生存下来。很长时间里,他的人生也只有七个字:我必须养活自己。 一个长相普通、出身贫农的普通人,通过知识改变了自己的人生。哪怕历经失业,也能重整旗鼓,以一己之力带动公司股票。董宇辉成为励志故事的主角,也在情理之中。以上是故事的A面。而故事的B面呢?我不当老师之后,一度还挺难过的。去年七八月那时候,我开始严重怀疑自己的价值。我在北四环边住着,过了四环就是北大,校墙围出很大一个圈。通宵失眠那段时间里,我就绕着北大一圈一圈地转。转得多了,也就接受了。——《GQ》在媒体采访中,董宇辉从不掩饰自己对教书育人的向往。以及,当这种向往无法实现后,内心的迷茫与失落。 在这个缺糖的时代,众人在董宇辉身上,投射了很多东西。生活很苦,人人都想从他的故事里尝到一点甜。当然,董宇辉自身也足够励志,他的直播也足够温暖人心。但我却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意味。当我们拼命歌颂A面时,无形中会把B面的残酷合理化。把任何事都看成鸡汤,其实是取消所有的视角。一切,只剩下感动。慢慢地,董宇辉的直播间,成为了某一种经过加工的鸡汤:一个普通人,如何在时代中受锤,再通过个人的力量,终于逆天改命。甚至,还有很多人从中榨取一碗碗廉价的鸡汤——连新东方,连董宇辉都可以逆天改命,你还有什么资格抱怨人生?那些杀不死你的,会使你更强大。 可是万一,我是说万一。董宇辉没有出圈呢?或者换个问法,如果董宇辉没有出圈,他所经历的苦,是不是就得被否定,就没有价值?任何一种爆红,都包含一部分偶然的因素。董宇辉半年前直播时,直播间的网友完全不买账,刷屏的都是:“在说什么鸟语,找个帅的来直播。”和如今一开拍就告罄的火爆完全不同,那时候是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。卖出的70斤米,都是他的父母和另一个主播yoyo的父母给买的。 董宇辉心态很好。昔日骂他丑的那些话,都成为他自嘲的养分,反而有了点喜感。因为脸比较方,自嘲是“在逃兵马俑“,还精准到1号坑第2排第3个。 董宇辉对媒体也坦诚过,自己爆红的原因,大部分是因为运气。否则,如何解释自己在直播间哼哧哼哧了大半年,招来的都是骂声?舆论的风向转得飞快。半年前他挨骂,半年后他一夜爆红,人没有变。只是恰好大众需要这样一个被包装的人生,给喂点糖,喝两口鸡汤罢了。董宇辉熬出来了,所以被看到了。但这样的爆红,又能持续多久呢?截止发稿前,我就已经略略感受到,这场造神狂欢的热度,已经过去了一大半。再过几天。糖被榨干了,鸡汤也喝腻了。还有人关心董老师吗? 或许有人不同意,励志难道不值得赞扬吗?我当然不是在否定一种昂扬的人生态度。相反,我敬佩这样踏着苦难走过来的人生。但我担心的是——把董宇辉的故事包装得太过励志,对一切正在经受苦难的人,甚至董宇辉自己,都是不公平的。因为它是一种对苦难的过度美化。我们很容易对“苦难叙事”产生代入感。许子东曾经在《锵锵行天下》中谈到中国人喜欢读余华的小说,是因为——他的小说里,只有厄运,没有坏人。划重点的是——「很苦很善良」。只要看到苦难的描写,我们就有无尽的共鸣;只要有善良,就有无尽的希望。 黄国平博士,又一个「很苦很善良」叙事中的主角。去年,一篇博士论文突然被人打捞出来发到了网上。真挚动人的内容,打动了许多读者,迅速在网上走红。 论文的作者黄国平,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。尤其是开篇的一句话,就轻易让人热泪盈眶:我走了很远的路,吃了很多的苦,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。这样简单有力的一句话,一下子让我回到了杂志时代。那时候,杂志上都在转载这篇文章:《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》。 那时候,阶层还在流动,无数人倚靠自己的努力,从农村走向城市,过上体面的生活。 黄国平博士,拿到的是命运最差的那张牌。他出身于一个小山村里,12岁时,母亲离家出走,17岁时父亲因交通事故去世,同年,婆婆病故。就连家里的小黄狗,最后也都不知所终。 苦难,摧毁的是无比脆弱的自尊。“上学时,因为拖欠学费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,雨天湿漉着上课,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。”每一段路都走得如此艰难,踏实地用力地走着,终究等到了转机,学校和好心人为他免除学杂费,一路从大学读到了博士。网上无数人,从他的个人经历中得到共鸣。有人曾经也交不起学费,有人在备考时视他为打鸡血的精神偶像。 更有人把他和那些“躺平”的人对比,谴责那些明明有着比黄博士更优越条件,却不努力的人。连条件这么艰苦的黄博士,都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,你,还有什么借口? 整个造神的过程中,没有人想要深入知道黄博士这么多年拼搏的艰辛。更没有人想要知道,未来的黄国平们,是否可以避免再一次历经这样的艰辛,或者是,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成就。更是有人忽略了,就连这么努力着的黄国平本人,都认为是命运在关键点上,怜惜了他。幸运的是,命运到底还有一丝怜惜。苦难美学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精神鸦片。不管三七二十一。闻一口,精神百倍。这样的苦难美学,我们并不陌生。你看,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,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,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,孙子膑脚,《兵法》修列。意思是说——左丘因为历经失明,才写出了《国语》,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《春秋》,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《离骚》,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,编著了《兵法》。但有没有可能,他们本不用被流放,本不用被砍掉膝盖骨。或者说,他们本可以在安稳的环境和身体条件下发挥更大的才能?这种对苦难极致的赞美,其实是对苦难本身的忽视与否定。钱理群在《十三邀》里就说过:我不赞成把苦难理想化,苦难,就是苦难。这意味着,大家面对苦难往往有两种态度:1,一种态度,是被苦难压垮了,这是绝大多数;2,还有一种态度,是从苦难中挣脱出来后,极力把苦难忘掉。 更可怕的,它会衍生出对选择不承受苦难的人的讽刺。一位研究生自杀后,很多网友的留言都这样说——“人生的苦难无穷无尽,不坚强点就不配活着。” 王小波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:“人是一种会骗自己的动物。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,虚掷了不少年华,所以有人就想说,这种经历是崇高的。”我们总喜欢看到一个普通人通过努力,战胜苦难,逆袭成功的故事。这并没有错。但看多了这样的叙事,我们便会无意识地觉得:似乎,只要努力,就能成功;不成功就是因为自己不努力;于是,自己成功与否,与他者没有任何关系。这便是苦难者叙事。问题是,这样的叙事太浪漫,也太自我了。它让我们忽视了,这样的逆袭只是小概率事件。一个成功者的脚下,是无数个再努力也无法成功的普通人。唯有正视苦难的分量,才能感知人生的沉重。才不会轻飘飘地,把熬过苦难视为理所当然,甚至当成每个人必然做到的标准。少数人的成功,让人激励欢喜;但大多数人的不成功,无疑更让人揪心。我们在歌颂励志人生的同时,是否应该正视更普世的现实。那些努力向上的普通人,的确都是崇高而值得敬佩的。但本不必要,唱成一首首整齐而优美的赞歌。 赞美他,就别拿他熬鸡汤 ![]() |
10 人收藏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收藏
邀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