订阅
电影无名是什么类型片子 https://www.touzitop.com/ysxm/10572.html 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前言: 1976年,在加拿大一座养老院内,《伦敦日报》的记者正在采访张国焘。 得知毛主席已经去世的消息后,张国焘沉默许久,说出了一句话。这句话只有十个字,却包含了张国焘一生的辉煌与辛酸。 他究竟说了一句什么样的话?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,张国焘的晚年又为何会在远离中国故土的加拿大度过呢? 这一切,还要从两河口会议开始说起。 两河口会议 1935年6月,毛主席通过电报与张国焘取得联系,相约在四川懋功会师。 等到毛主席带领中央红军入驻懋功后,却发现四处都张贴着“欢迎三十万中央红军”的标语。 自从长征以来,中央红军一路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堵,中央红军损失惨重,仅剩一万多人马,与三十万这个数字相去甚远。 毛主席向红四方面军的干部问道:“你们是怎么知道,有三十万中央红军的?” “张主席(张国焘)根据公式推算出来的。” 听到这个回答,毛主席并未多说什么,只是心中充满了担忧。 6月25日,张国焘终于见到了毛主席、周恩来等曾经的战友,一一上前拥抱。不知不觉中,他的眼眶逐渐湿润。 自从1927年分别后,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,创建井冈山根据地。张国焘也辗转来到红四方面军任职,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斗争。 八年时间里,二人在不同的地方从事着相同的革命工作,千言万语最终都化成一句:“八年不见。” 可寒暄过后,张国焘却发现一个大问题:中央红军远没有自己的红四方面军那样,有精神。 张国焘一番观察后,对中央红军的人数产生了怀疑。但他并不确定中央红军到底有多少人,只能偷偷询问知情人。 张国焘第一个询问的中央干部,就是曾经南昌起义的老战友——周恩来。 只不过南昌起义前,张国焘企图阻止起义。可一切已经准备就绪,起义迫在眉睫,张国焘的计划也就没有成功。 从此之后,周恩来就对张国焘这个人,产生了一些怀疑。 当晚,听到张国焘向自己打听中央红军的人数时,周恩来就感觉到他另有企图,称中央红军还有3万多人马。 即便如此,张国焘还是感觉到震惊。 红四方面军对外宣称有10万多人,虽然有些水分,但实际上也有8万多。再一对比中央红军的3万人,张国焘的心里有些惊讶。 眼看周恩来这里得不到有用的信息,张国焘转而找到朱德,向朱德询问中央红军的状况。 朱德并不知道张国焘的为人,将中央红军只有1万多人的具体情况尽数告知。 中央仅剩1万多人,红四方面军却有8万多人,如此悬殊的差距使得张国焘信心倍增,优越感也逐渐代替理智。 一夜之后,张国焘对待中央红军的态度发生极大转变。 两河口会议上,针对我党要在什么地方建立新的苏区的问题上,张国焘与毛主席等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。 毛主席等人认为,日本已经侵占了我国东北领土,绝不会善罢甘休,必然会进一步侵略中国。除了要与蒋介石政府打游击外,抗日同样是红军接下来的重要任务。 占领东北后,日军接下来很有可能继续占领华北地区。 要想阻止日本人入侵的脚步,新的苏区必须建立在华北附近,方便部队及时与日军开战。 同时,这个地区最好是国民党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,以免红军两面受敌。 综合考量下,毛主席等人将目光聚焦在西北地区。 首先西北地区人口少且山地多,适合躲藏、打游击。而且陕甘地区的国民党守将是张学良和杨虎城,这二人对共产党并没有太多敌意。 张国焘却不同意毛主席的观点,他认为应该在四川建立新的苏区。因为四川的国民党驻兵减少,可以依靠当地丰富的物资发展军队。 此时的张国焘,与毛主席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员,地位不相上下。张国焘凭借红四方面军的8万多人马,固执己见地反驳了毛主席的提议,执意带着部队南下四川。 1935年10月,张国焘私自带着队伍南下川康,并在卓木碉宣布另立“中央”。 就在张国焘意气风发之时,1936年,国民党集结大军对其围剿,迫使张国焘不得不带着队伍前往陕北根据地。 1937年3月,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,毛主席念及他曾经的功勋,于心不忍。 为了教育和挽救他,同年9月,中央派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、代主席。 而早年间,张国焘为革命事业的确做出了不小的贡献,更是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.... 革命运动领袖、我党早期创始人 张国焘出生于富贵之家,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,接受到良好教育的同时,也受到先进思想的洗礼,逐渐走上革命道路。 1916年,张国焘考上北京大学,接触到陈独秀、李大钊等人,对中国现状充满担忧,一直寻求救国之法。 在那个时期,《新青年》是先进报刊,张国焘更是将其当做精神上的指路灯,每当新的一期《新青年》发表,张国焘都会第一时间买来阅读。 不久之后,张国焘与邓中夏等人一同承办国民杂志社,创办《国民》杂志,发表自己对于革命的见解。 与此同时,张国焘凭借自己良好的口才,四处发表爱国演讲,吸引了大批志同道合的青年。 由于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共产主义宣传者,作为他的学生,张国焘也成为早期的共产主义信仰者,凭借自己的影响力积极宣传共产主义。 没过多久,张国焘就成为年轻的革命领袖,带着学生们多次上街游行、罢课。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,张国焘慷慨激昂发表演讲,随后便带着北京各大高校的学生一同走上街头,结果遭到军阀的武力镇压,他被抓进监狱关了一个多月。 后来,在各方势力的共同努力下,张国焘等学生才得以出狱。也正是因为这次革命运动,张国焘被推为北京学生联合会讲演部部长,投身革命的热情也更加高涨。 此后的时间里,张国焘与陈独秀一同讨论创立新政党的想法,在李大钊的帮助下,他学习马克思主义,并指导学生们的各项革命工作。 1921年7月,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,李大钊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出席,但派张国焘和刘仁静代表北京支部,出席一大会议。 会后,张国焘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,领导工人运动。 不久后,张国焘被派往苏联考察,受到了列宁的接见。中共十二大上,张国焘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。 当时,年纪轻轻的张国焘,已经成为我党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。 而在此期间,张国焘对毛主席的态度,也从最开始的不在意,变成后来的尊重。 1919年,北京的爱国运动正当火热,在李大钊家中,毛主席与张国焘第一次见面。李大钊对这两位年轻的爱国青年,都十分看重。 只可惜,张国焘此时已经颇有名气,对“乡下来”的毛主席并不感兴趣,仅仅是点头微笑后,他就转身与李大钊畅谈救国理想。 一年后,毛主席回到家乡开展革命运动,并成立了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,最后参加中共一大,这才让张国焘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。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,毛主席不顾张国焘的劝阻,执意回到湖南扎根农村、开展土地革命。 这一次分别后,两人再次相见就是懋功会师,之间相隔了整整八年。 从学生运动到建党元勋,原本没有交集的两位杰出青年,逐渐走上共同的道路,并在各自的区域内完成同样的理想。 这一路走来有多艰辛,毛主席深有体会。对于张国焘的贡献,所有人都有目共睹。 所以即便张国焘一意孤行,带着红四方面军南下四川,给部队带来严重损失,毛主席也不愿意就这样放弃这位曾经的战友,依旧为他争取宽大处理。 但毛主席不知道的是,张国焘的内心早已被功利和好胜心所填满。在自卑、敏感与嫉妒的影响下,张国焘早已出卖自己的信仰。 背叛共产党,针对毛主席 原来早在中共一大会议结束后后,张国焘就被国民党人抓捕了。 由于一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,面对国民党特务的严刑拷打,张国焘选择出卖自己的战友,换来一线生机。 由于他的叛变,十几位党员牺牲,包括他的恩师李大钊先生,也因为他的叛变被杀害。 只不过这件事并没有传出任何风声,直到1949年我军找到军阀留下来的资料,才解开张国焘身上这一段隐藏多年的血债。 李大钊 更讽刺的是,李大钊等人牺牲后,张国焘发现自己的行为并没有暴露,便开始继续加入到南昌起义的准备工作中。 南昌起义前,各项工作都已经准备到位,只等时机一到便可以起义。没想到张国焘却曲解中央关于“起义要慎重”的意见,要求重新讨论起义。 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恩来,罕见地拍着桌子大声理论,只为与张国焘据理力争。 南昌起义过后,中共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,会上共产国际将张国焘派往苏联学习,改正他的错误思想,直到1931年才重返国内。 可惜张国焘并没有太大改变,反倒是将自己的私心暴露无遗。 刚从苏联回国的张国焘,赶赴鄂豫皖根据地,在红四方面军任职,红四方面军越战越强,根据地日益扩大,张国焘的威望也就愈发高涨,他的野心也随之越来越大。 到最后,张国焘已经不满足于自己此时的威望。 在建设红军的同时,张国焘曾“整肃”杀害了红四军的一些同志,除此之外他还不忘提拔一些大字不识的人担任干部,在战士们怨声载道的同时,也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。 所以,当听说中央红军只有一万多人后,张国焘的态度发生巨大改变。 令人唏嘘的是,此时的张国焘已经沦为权力的附庸,再也不是曾经的热血爱国青年。没有了理智的张国焘,最终在南下四川后,造成党内难以挽回的损失。 重新回到陕北后,张国焘不甘心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,暗中代替彭德怀签署文件,想要以此获得苏联的支持,打造自己的势力。 期间,林伯渠和周恩来都曾劝阻过张国焘,可惜并没有任何效果,张国焘还是固执己见,最终使得自己的地位一落千丈,心里也生出了逃走的想法。 这时,张国焘想到了曾经的敌人:国民党。 1938年4月4日,国共一同祭拜黄帝陵,祭拜过后,张国焘支开身边的警卫员,转身投入国民党阵营。 同年4月16日,他来到南昌,见到蒋介石的第一句话就是: “弟这些年在外面,糊涂啊。” 言外之意,就是对自己加入共产党的行为感到后悔,更不应该一直与国民党作对。 向蒋介石表示自己的忠心后,张国焘随即公开发表自己退出共产党的演讲,众目睽睽之下,背叛曾经的信仰。 这时的张国焘,早已经忘记自己的恩师李大钊死于国民党之手,他本人也受到国民党的追捕和迫害,更忘了曾经生死与共的战友,以及曾经立下的宏伟志愿。 消息传到延安后,张国焘的妻子提出与丈夫团聚,毛主席等人并未阻拦,这才使得张国焘,可以一家人团聚在一起。 可惜,张国焘并未感受到毛主席等人的用心良苦,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下难以饶恕的罪行。 同年4月18日,张国焘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。 损害我党利益、叛徒终被抛弃 加入国民党后,蒋介石给予张国焘极高的待遇,没过多久,蒋介石将张国焘安排在戴笠手下,令他配合工作。 戴笠 张国焘明白蒋介石的意图,主动提出“策反八路军一二九师”。因为这支队伍是由红四方面军改编而来,他认为自己作为曾经的老领导,想要策反不是易如反掌吗? 令张国焘没想到的是,不论是自己的老部下,还是后来被提拔上来的干部,都是对信仰极其忠诚的同志,整个一二九师队伍犹如一块铁板。 何况张国焘曾经的行为,致使他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叛徒,没有战士会响应他的号召。 就这样,声势浩大的策反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。曾经信誓旦旦对蒋介石的保证,犹如一记耳光打在张国焘脸上。 相比于共产党来说,蒋介石比任何人都知道张国焘的行为。今天能投入国民党怀抱,谁又能保证他,明天不会出卖国民党呢? 对共产党不起作用,留在党内又不敢任用,张国焘在国民党的地位也越来越尴尬,最终被排除在权力边缘,只有一个毫无实权的闲职。 1948年,南京国民政府在内战中节节败退,口碑也急转直下。51岁的张国焘,抓住机会成立了《创进》周刊,大肆鼓吹国民党的“丰功伟绩”,进行反共宣传。 更令人失望的是,张国焘甚至想要将内战的原因归结到共产党身上,企图以此扭转国民党,在百姓心中的不好形象。 只不过,张国焘的种种行为,没有起到任何作用,国民党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战败,只能仓皇逃到台湾。 败退台湾之前,蒋介石考虑到,张国焘既没有什么可用之处,身份又比较敏感容易造成不良影响。于是对毛人凤下令,劝说张国焘留在大陆。 可当毛人凤提出让张国焘留下后,张国焘却执意要到台湾当个普通百姓,说什么也不留在大陆,他深知,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迟早会受到历史、人民对他的审判。 就这样,张国焘最后还是将《创进》停办,携一家人随着蒋介石的部队飞往台湾。 可没想到,他在台湾的生活更加艰苦。不仅物质上得不到保障,还要处处受到国民党的针对,日子举步维艰。 无可奈何之下,张国焘又与国民党决裂,程思远于1949年冬,携妻子杨子烈和三个儿子离开台北,飞往香港生活。 到了香港后,张国焘一家人的生活更加艰苦。在偶然间,他结识了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程思远后,张国焘开始反思,希望能够回到大陆生活。 可还没等回到大陆,美国人注意到了在香港生活的张国焘,带着满满的“诚意”登门拜访。 1953年开始,美国人不断向张国焘询问我党领导人的状况,包括爱好、习惯、文化程度及性格特点等。 据统计,张国焘共透露了一百多位领导人的特点,为美国的研究,提供许多可靠资料。 1961年,美国人再次登门,希望张国焘编写回忆录,每个月将支付他两千港币的稿费。 在金钱的诱惑下,张国焘将曾经的历史尽数记录在《我的回忆》一书中。 在此期间,张国焘一边对美国人透露我党领导人的状况,一边又与毛主席等人联系,希望能回到祖国怀抱。 可当中央提出,让张国焘深刻承认自己的错误后,他又开始装聋作哑地拒绝。 即便后来毛主席承诺,只要与美国人断了联系,就为其提供一些生活上的补助,却依旧被张国焘拒绝。 1968年,张国焘移居加拿大多伦多,度过自己的余生。 我们的时代结束了 张国焘的儿子在加拿大当教师,生活本就不富裕。当张国焘来到加拿大后,一家人的日子变得更加清苦。 好在,在加拿大,高龄老人可以住进免费的老年公寓,这才使得张国焘的生活得到了保障。 1976年9月9日,毛主席永远闭上了双眼。远在加拿大的张国焘也得到消息,并接受了《伦敦日报》的拜访。 当记者询问,对于毛主席去世他有什么看法时,张国焘缓缓说出这样的10个字: “我们的时代,结束了。” 毛主席,始终为了共产主义事业,为了人民群众奋斗终生,张国焘却中途退缩,背叛自己的信仰。 与其说是毛主席去世后,属于他们的时代结束了,不如说自从张国焘叛变开始,他们的时代就结束了。 不知道,远在加拿大的张国焘凄惨度日的时候,是否会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。 “我们的时代结束了”,短短十个字,饱含着张国焘一生的跌宕起伏。 1979年一个寒冬之夜,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,最终冻死在异国他乡的一家养老院,享年82岁。 或许,这也是张国焘为自己的行为,最终所付出的代价吧。不知道再来一次,张国焘又将会如何选择? 如今,在四川巴中的将帅碑林中,竖有一座张国焘的雕像。 上刻有一副对联,足以道尽张国焘的一生: 国破家亡挺身立党,有始却无终,已辨忠奸留史册; 涛惊浪骇分道扬镳,将功难补过,非凭成败论英雄。 ![]() |
10 人收藏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收藏
邀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