订阅
抖音充值 先来个防杠声明: 我跟学而思(好未来前身)没有半毛钱利益关系,没买过他们的股票,没上过他们的培训班,也没有亲戚朋友在那里面上班。 左一个「呵呵」右一个「洗地」的人,请出门右拐找张博洋——他曾在《脱口秀大会》上怼过你们。 写这篇,不是要替学而思站台。 在我看来,要是学而思死于被市场淘汰,那没什么大不了的。 只是想着眼于当前环境说说: 企业已经如此的艰难,有些事情就不要拆(为)穿(难)。 01 这不是无的放矢。 就在这两天,昔日坐上教培行业市值头把交椅的学而思,有些犯水逆——似乎怎么做都是错。 挨骂主要起于两点: 1,网传北京东城区10月10日新增的涉疫风险点位「悦河马家庭桌游剧本馆」,看似剧本杀店实则补习班,主持人是前学而思语文名师。 「培训机构借剧本杀变相搞培训」话题由此引发热议。有网友批学而思「伪装水平堪比克格勃」。 网传学而思借剧本杀变相搞培训。 吓得学而思赶紧出来辟谣,说与我无关。 2,学而思推直播带货,被很多网民质疑模仿新东方:直播间打光布景、主播带货方式,不能说是毫无关系,只能说是一模一样。 学而思的主播面对直播间评论区的质疑,谦虚地回应:乐于向班上成绩最好的同学学习;模仿并不丢人,会一直学习下去。 学而思主播对质疑曾作出回应:模仿不丢人,会一直学习。 可这没法阻却许多人的不依不饶: 言下之意是,抄就抄了,我觉得不丢人…… 抄袭居然还这么理直气壮? 说白了,这就是:有问题要挑刺,没问题创造问题也要找茬。 02 犹记得,去年7月,就在「双减」政策落地点杀K9那阵子,网传新东方将游轮开进公海组织「暑期集训营」。 该传言惹恼了俞敏洪。他在辟谣之余怒斥造谣者:你对新东方到底有多恨,才能在这种艰难时刻还要落井下石? 俞敏洪为什么生气? 因为那则传言相当于给他扣上「跟上面政策反着来」的帽子——这顶帽子太要命了,足以压垮他。 更何况,当时新东方正处于至暗时刻,经不起谣言的「蝴蝶翅膀」在那扑腾。 而谣传学而思「明面上剧本杀,暗地里搞培训」,跟传新东方在风口浪尖组织公海集训如出一辙。 部分网民将悦河马剧本杀店的师资跟学而思进行关联。 在「黄赌毒补」成忌讳的语境中,其杀伤力不容小觑:这相当于说,它们是在给「防止教育×权旁落」的大计使绊子。 虽然造谣者未必是出于多大的恶意,但这很容易以「莫须有」的神手点中教培企业的死穴。 因而,学而思立即出来澄清:自己跟那家剧本杀店没任何业务关联,也无员工在店内任职。 这份回应,与其说是跟谣言叫板,不如说是求生欲满满。 毕竟,那顶「阳奉阴违」的帽子太重,它戴不起。 03 说学而思打着剧本杀幌子搞培训,是嫌「时代的一粒灰」砸在企业身上还不够痛,对学而思试图「复制」新东方大加鞭挞,同样是落井下石。 学而思想摸新东方的石头过河,又怎么了? 说学而思是在抄袭新东方,怕是连基本的商业思维都没有——这充其量是重新定义了「抄袭」二字。 有的公号把洗稿说成借鉴或致敬,那是抄袭。可学而思学新东方搞「双语教学」式知识带货,算什么抄袭? 学而思主播也在搞知识带货。 按照某些人的逻辑,你搞叫卖式带货,那就是在抄袭李佳琦;你走搞笑整蛊式的带货路线,那就是在抄袭小杨哥。 接下来,李佳琦或小杨哥是不是可以向那些「抄袭者」「山寨者」维权? 事实上,在带货方面,学而思模仿新东方很正常:学习的低级阶段就是模仿,学习的高级阶段就是创新,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模仿,无可厚非。 东方甄选的出圈,本就是对「1.5曲线」可行性的验证——所谓的1.5曲线,就是基于企业既有资源与能力积累,通过大量衍生创新去找到新增长方式。 这也符合「定位之父」杰克·特劳特提出的转型思路:尽量在原有主业的优势上发展其他业务,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既有的声誉和知识。 对学而思、高途而言,虽然董宇辉难以复制,但同是从事教培的,它们旗下的老师也要口才有口才,也会「知识输出」,「抄作业」本再正常不过。 总不能说,班上特优生做对了这道题,他的解题思路就不能参照吧? 就是新东方,也不会盘踞在「知识带货」的路口嚷道:此路为我开,你们请绕道。 依我看,知识带货赛道上多些「新东方」,也不是什么坏事。 04 我能理解,很多人对新东方和学而思完全是两种评判的心态。 就在1年半前,教育内卷还是舆论场中的流量收割机型话题。而「内卷时,没有一个教培机构是无辜的」,则是人们惯有的批判姿势。 在人们眼中,教培机构是有原罪的。 至于「原罪」是否该导向整体性覆灭的处境,这道思考题对许多人的头脑来说有些超纲。 虽然对教培机构啧有烦言,但人们对于新东方的情感会更复杂。 俞敏洪的「精神导师」形象+新东方的「淋着雨却还替别人撑伞」式操作,都为其外部印象加了分。 东方甄选崛起,跟它的「攒人品」不无关系。 但学而思们很难拿到新东方这手「形象牌」。 首先,尽管学而思跟新东方有许多业务交叉和直接竞争,但在许多人眼中,新东方与学而思的兴盛期,分别代表了两种风潮:开放(搞英语培训起家);应试(主做应试化科目培训)。 新东方和学而思在理念上确实有不少差别。 这让很多人对二者的观感大相径庭。 其次,新东方比学而思早10年成立,它的兴衰起伏是教育市场化的直观投射,这托起了它的底蕴。相形之下,学而思的发展史,远没那么「性感」。 去年12月,身为80后的学而思创始人张邦鑫,在告别会中回顾了学而思从小作坊发展到教培巨头,三次收缩、潮起潮落的历程,让人唏嘘不已。 但在外界看来,近些年快速做大的学而思,成功秘诀就在于一个字:卷。 这就决定了,学而思跟新东方的舆论处境,有着不小的差别。 05 即便如此,没必要为难已经落难的学而思。 学而思若是商业运作上违背了道德伦理或法律法规,那该批就批。 可不能拿谣言作为瞄准镜,拽着泛道德化机枪对企业肆意扫射。 还是那句话:企业不是不能批,但不该被瞎批;企业不是不能倒,但不该被打倒。 都知道,这几年,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。 不少以往总在扩张商业版图的企业,现在都开启了蛰伏过冬模式,首要任务变成了活着。 对部分企业来说,它们当下能对社会做出的最大贡献,就是活着。 活着,就能容纳就业,就能贡献税收。 在众多企业艰难求存的情况下,还嫌它们活的「姿势」不够好看,未免失之苛刻。 学而思发力直播带货,也是为了活下去。 寒冬期的企业,需要社会系统性支持作为宜商宜业的生态底座,而不是被有事没事揣上一脚。 社会系统性支持中,也包括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——它理应是开放的、包容的、理性的,而非被反商思维绑架、被民粹情绪裹挟。 就算现实给舆论批判箭头的指向画地为牢,对企业的批评相对安全,对公众而言,对企业的苛责也该尽量节制。 要知道,「杀死」一家企业容易,「养活」一家企业却很难。 别说杀死了某家企业也没关系,那终归也连着一堆人的饭碗。 也因如此,对于椰树椰汁直播间的土味营销,我懒得去苛责。 它确实有些「俗」,可俗非大过。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甩手就是一记举报,然后集齐龙珠召唤出神(jian)龙(guan),那可以预见的是,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只会愈发逼仄。 学而思也一样。就像没必要要求新东方「直播带货不应照搬李佳琦」那样,没必要对学而思模仿新东方带货攻瑕索垢。 站在道德高地上置喙,固然是看客的特权。可想着怎么活下来,才是企业首先要直面的难题。 就算对企业陷入「共情钝感」,也不要动不动对其打拳。 06 说到底,都挺难,「难人」何苦为难「难人」? 为难企业,最终也是为难我们自己。 所以,多点理解,少些苛责。 *头图来源:学而思旗下直播间截图。出镜主播橙橙,也被网友调侃地称作「董嫂」。 ![]() |
10 人收藏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收藏
邀请